学校口号: 为了一切孩子,为了孩子一切。
  • 特教指南

    GUIDE

    >> 当前位置:首页 - 教育教学

    适合孤独症儿童的几种游戏

    文章来源:www.hsqihui.com/ 更新时间:2015-1-20

      这个游戏的创意源于电玩游戏。游戏双方拥有相同数量和图案的卡片,拍打方把卡片图案向上整齐的排列在桌子上后,根据对方出示的卡片,迅速用手拍打与之图案相同的卡片。
      游戏变化:
      1)猜图案:按部就班地玩几次后,家长突然将出示地卡片背对孩子,要孩子根据自己的判断来猜是哪一张卡片。如果猜错了就摇头,孩子继续猜,直到猜对,家长点头。
      2)看表情:根据孩子对家长表情的关注程度,逐渐在摇头前加入失望或沮丧的表情,然后摇头;在点头之前加入高兴的表情,然后再点头。
      3)停顿和延迟:在孩子关注家长出示卡片或孩子拍打后参照家长的表情时,加入停顿或延迟,尽量延长孩子注视的时间。
      4)角色互换:由孩子出示卡片,家长猜和拍打,孩子判断并通过表情和动作告诉家长。
      卡片游戏之2——翻翻乐:
      选取成对的片8-10组,图案面朝下放在桌子上。孩子和家长轮流翻卡片,一次可以任意翻两张。如果翻开的两张卡片图案相同,则赢得卡片,并可以继续翻,直到翻开得两张卡片图案不一样,则轮到对方翻。赢得卡片最多的为胜者。
      游戏变化:
      1)用石头、剪刀、布决定谁先玩:开始时家长故意问一句谁先玩呀,孩子往往希望自己先玩。家长也装做想先玩。同时作出姿势要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。石头剪刀布的过程也要设置很多的停顿或假动作,迫使孩子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参照家长的一举一动。
      2)孩子的兴致正高的时候,故意半天不动,等待孩子的眼神接触。
      卡片游戏之3——拖板车:
      我们小时候用扑克牌常玩的游戏,现在改用卡片来玩。游戏双方各拿一半卡片,双方轮流发牌,排成一列。发卡片的一方如果看到前面有相同的图案,就赢得了这两张图片和这两张之间的所有图片。最后卡片发完的乙方为失败者。
      游戏过程:
      1)用石头、剪刀、布决定谁先发卡片
      2)轮到家长发卡片时停顿或延迟,只要孩子一抬头看家长,家长就立刻动作
      3)分享兴奋时刻:玩得比较熟练之后,A、孩子赢得卡片时:如果孩子只顾高兴的收卡片,家长可以按着孩子的手,直到孩子抬头看见家长兴奋的表情,就马上松开。同时兴奋的大叫:哇,你好厉害呀;B、家长赢得卡片时:停顿,等孩子的反应,只要孩子一看家长,马上兴奋的大叫:;哇,我好高兴啊。
      [说明]:以上游戏都要求有两套图案相同的卡片。
      卡片游戏的变化(补充):
      1、拍螃蟹中的认知训练:
      逐渐增多卡片的数量,孩子几次拍打扔不正确时,加入提示,缩小猜的范围。
      开始可使用简短的语言提示,如提示分类“属于蔬菜”“属于动物”;提示特点“红红的”,“长长的”;描述性提示:“长着一对翅膀,会飞的”等等。
      然后把语言提示过渡为动作提示,用动作比划可以吃的,圆的,会飞的等等
      2、活动中断时的调协、修补:
      确认孩子对某个游戏动机很强,在游戏高潮时突然中断、开开小差(比如扭头看电视,拿本书来看等),孩子一定会有使游戏持续下去的强烈愿望。刚开始可以在他提出继续的要求后就马上予以满足。等孩子的能力逐渐提高后,要注意缓慢的增加难度,不要轻易就回应他。到最后要让孩子再三请求才同意,还要装作很勉强的样子。
      例:玩拖板车时,小小马上就要赢了。该我出卡片时我扭过头去看电视。
      小小:妈妈,快玩拖板车!
      我装没听见。
      小小提高声音:妈妈,快玩拖板车!!
      我转过头:我不想玩拖板车了,我想看电视。
      然后又去看电视。
      小小急了,动手把我的头扳过来:妈妈不看电视,要玩拖板车!
      我:我不喜欢玩拖板车。
      小小:我喜欢玩拖板车!
      我:我喜欢看电视。
      小小:我不喜欢看电视。我要玩拖板车!
      我:电视好好看呀,拖板车不好玩。
      小小:电视不好看,拖板车好玩!
      我:好好好,那就玩拖板车吧。
      玻璃弹珠游戏:
      道具:一块平板(尺寸最好不小于300mm*500mm),两个塑料盒子,不同颜色的玻璃弹珠若干。
      玩法:将平板的一段稍微垫高2-3cm作为滑道,两个人面对面坐着,一人先出示弹珠的颜色,并准备用盒子接弹珠;一人在滑道顶端滚弹珠,弹珠的颜色必须和出示的颜色一样。滚弹珠时故意不停地变换放的位置,让对方适时调整盒子的位置以接住弹珠。
      游戏目的:训练孩子的社会参照、动作调控和情绪分享能力,
      游戏变化:
      1、熟悉游戏规则后,加入“猜颜色”的环节,同时训练点头、摇头的动作技能:
      接的一方先挑弹珠一个握在手心,让对方猜是什么颜色,并通过点头摇头来确认对方的判断是否正确。对方则据此更换弹珠直到猜对后,才将玻璃弹珠滚下,另一方用盒子接住。
      2、加入表情的学习和模仿:
      用表情来代替点头和摇头的动作
      游戏说明:
      1、刚开始时游戏规则一定要简单,等孩子熟悉玩法之后再慢慢加入新的变化。
      2、务必要加入情绪分享的行为,如接住弹珠后双方击掌庆贺,或摆个pose大叫一声“耶!”
      3、切记停顿、延迟、不可预期性以及气氛的营造是所有rdi活动中,对训练最为有效的手段。
      小丑天平:
      这是一套木质玩具,由一个支座、一个平衡架和红黄蓝绿四个小丑组成。每个小丑是由大中小三个圆游戏规则:两个人面对面坐着,一个人用表情或动作指挥,另一个人参照对方的表情和意图,分别把小丑的各个组件组装起来。
      游戏目的:在游戏中对同伴的动作和表情进行参照,理解同伴的意图,模仿情绪表达,获得游戏的乐趣并与他人分享。
      注意事项:本游戏不必过分注意组合规律的正确与否,只要能从中获得乐趣,任何组合都可以被允许,不应偏离原来的宗旨去纠正游戏的玩法。
      游戏说明:
      1、在解决谁先玩(组装)的问题时抓住契机,加入其它的训练项目:如石头剪刀布、踩脚、抢凳子等
      2、家长应对整个游戏的节奏和思路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:
      1)节奏不宜太快,尽量加入停顿和延迟,增加孩子眼神交流的机会。
      2)游戏的思路不应被孩子牵着鼻子走,家长应想办法让孩子适应别人的组合规律,而不是固执刻板的遵循自己的组合规律。
      3、制造兴奋点:家长故意装得很笨,把组件放错或把组件放在出乎意料的地方,停顿,观察孩子的反应,然后同时开心大笑,分享兴奋愉悦的情绪。
      打鼓游戏:
      道具:直径20cm左右的儿童玩具小鼓一套。
      游戏说明:如孩子的打鼓的技巧或动作协调能力不足,先降低游戏的难度,将打鼓转变成拍手。从三人游戏开始,先让孩子通过观察了解游戏内容,理解游戏规则。
      游戏方法:父母两人相对而坐,一人打鼓,一人根据鼓声的声音大小、节奏快慢和打击次数,通过拍手进行模仿。孩子则坐在旁边充当裁判的角色,眼神会不停地在父母之间快速转移,以判断模仿者是否正确。
      游戏目的:参照、确认、眼神快速转移、注意力、动作调控
      游戏变化:
      1、角色转换:等孩子熟悉游戏规则并表现出一定的参与兴趣时,交换角色,由孩子来进行拍手模仿,转变成二人游戏。
      2、次数的变化:刚开始的活动要简单,只涉及击打次数的变化。可先按一定的规律进行,比如按1、2、3、4、5的顺序或5、4、3、2、1的顺序有节奏的进行,然后再打破规律随意变化击打次数,增加击打次数。
      3、加入声音大小的变化:由对比强烈的变化逐渐到微弱变化,由单一的大声或小声(如大大大,小小小,大大大大大大等)逐渐到大小声音混合进行(如大大大小,大小大小大,小小小小大等)。
      4、加入节奏快慢的变化:变化的技巧同上。
      5、复杂变化:将声音大小和节奏快慢的变化糅合到一起。
      6、动作调控:游戏熟练后将拍手模仿改变为打鼓模仿,训练动作的调控能力。除了上述次数、节奏和声音的变化外,还可以增加单双手分别击打、双手同时击打、单双手交错击打,击打鼓的正面、侧面或边沿等变化。灵活多变的手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的模仿兴趣。
      7、同步练习:孩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后,可以将模仿打鼓的动作变化为同步训练。这需要孩子有更高的配合协调能力和动作调控技能,注意力要高度集中,随时保持高度警觉状态。
      8、其它变化:将用鼓棰打鼓改为用手拍鼓.
      跳水游戏:
      5-6岁的男孩子都喜欢爬高上低,喜欢蹦蹦跳跳,跳水游戏也由此应运而生。
      道具:用数个懒骨头椅堆成跳台(也可以用几床棉被代替),根据高低命名为1号和2号跳台。一个懒骨头放在跳台下方当水池、另准备几个抱枕或坐垫备用。
      游戏规则:一人当教练,一人当跳水运动员。跳水运动员通过手势告诉教练自己要上几号跳台,征得同意后爬上相应的跳台,根据教练的指令跳到“水池”里。
      游戏目的:参照、确认能力、大运动、肢体语言能力、互动的维持和修复技能
      游戏变化:
      1、玩得比较熟练后,教练故意把“水池”移到旁边或较远的地方,让孩子通过手势向教练要求移动懒骨头。
      2、在孩子求助时要装作很笨,错拿抱枕或坐垫当水池,或故意将懒骨头向反方向移动,或虽然按照孩子指挥的方向,但出乎意料将水池移动很远,让孩子通过点头摇头并结合手势来进行指挥。
      3、如果孩子对“跳水”的兴致很高,教练需要故意在孩子要求上跳台之前开小差,打个瞌睡什么的,让孩子学习维持和修复互动的技巧.
      十点半——改良后的传统纸牌游戏:
      道具:扑克牌一副
      游戏规则:一人随机发牌,2-4人参与竞赛。发牌者用眼睛看竞赛者的示意,如点头则发一张牌,摇头就不发牌;然后轮到下一个竞赛者。发完一圈后再重复刚才的程序,直到所有人都不再要牌(最多可发五张牌)为止。竞赛者公布自己每张牌相加后的点数,十点半为最大,超过十点半则爆炸,点数变成零。点数大的为胜利者,五张牌都拿满了而点数仍没有超过十点半的称为“五小”,也是胜利者。
      游戏说明:A的点数为1,其余花牌均为半点。
      游戏目的:
      1、社会参照:关注发牌者和其他参与者
      2、认知:10以内的加法
      3、确认能力:判断是否爆炸,判断失败者和胜利者
      4、共同注意力:强烈的参与动机带来高度的关注
      5、情绪分享:分享胜利或失败的感觉
      6、变通能力(弹性思维能力):将所有的花牌转化为半点
      7、心智训练:预测是否会爆炸,并作出正确的选择(是否要牌)
      你要我给:
      游戏目的: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进行RDI训练,还可以融合认知、表达和精细的训练。
      道具:磁性图形拼拼板,这一款玩具由很多大小不一的圆形和半圆形的小拼板组成,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。用这些小拼板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,如:小鸡、鸟、乌龟、雨伞、小姑娘、鱼、台灯等。
      玩法:
      1、图形辨认和指认动作的训练:让孩子自己选择想拼的图形,说出它的名称,并用规范的动作指认出来
      2、教孩子排列的概念:要拼的图形位于哪一排,哪一列。
      3、你要我给:孩子说出需要的拼板形状(如我要红色的大的半圆形等),家长根据孩子的要求把拼板展示给孩子,如孩子摇头否认则更换拼板,直到孩子点头确认正确后再递给孩子。
      4、拼完后和孩子一起庆贺成功的喜悦,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相关的认知复习,如:鸟属于动物,它有一对翅膀,会飞等。
      游戏说明:
      1、重视眼神交流:家长向孩子展示拼板时,刚开始时可以把拼板放在家长的面部范围内,再慢慢移到离家长面部较远的地方,孩子可能会一直盯着拼板点头摇头而不看家长的面部,这时可以口语提示:“你对着拼板点头吗,它没有眼睛,看不见。”同时让孩子看过拼板后就把拼板放到桌子下面,让他失去追踪目标后不得不把视线移到家长的面部,否则就不予回应。逐渐撤掉口语提示,在孩子没有眼神交流时咳嗽或清清嗓子,并不再把拼板藏到桌子下,而孩子的视线能主动在拼板和家长面孔之间来回转移。
      2、口语表达:
      故意出错制造机会让孩子练习表达,他要红色,我就拿个黄色;他要半圆形,我就拿个圆形;他要大的,我就拿个小的。如明知道孩子要一个中等大小的半圆性,我故意拿一个最大的,孩子会说“太大了!”我再故意拿个最小的,孩子又会说“太小了”。换回孩子想要的型号,教他说:“我要比最大的小一点点的半圆形”。以此类推,还可以教他说:我要最大的,要小一点的,再小一点的,和这个一样的,我还要一个最小的红色的圆形等。
      3、精细训练:
      把小小的拼板放在铁基底板上,让孩子自己用手指抠起来。很多拼板本来就非常小,也很薄,又带磁性粘在底板上,可以想象抠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,可以很好练习孩子的手指对捏能力。
      自闭儿几乎都狂热的迷恋拼图,而这种拼板拼一个图形往往需要十几个以上的组件,加上家长故意设置的障碍,你来我往的回合很多。和孩子进行这样游戏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训练活动,又不露痕迹,孩子也不会厌烦。
     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玩具都可以进行这样的“你要我给”活动,尤其是积木类玩具。我在前面所设计的玻璃弹珠游戏、小丑天平等游戏,其实质都是一种“你要我给”的活动,训练效果都很不错。

    上一条: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刺激

    下一条:弱智儿童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

    版权所有:衡水启慧特教学校联系人:徐校长 手机:13503188220地址:衡水市桃城区新桥北街19号(和平东路新桥西口北行800米)

    技术支持:衡水华禹网络服务有限公司